讨论笔记 | 「娘炮」来自金星,「胡须」来自火星?

CW小管家 CW未命名色彩 昨天
图片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作者 | Yann

编辑 | 晒晒

图源 | 网络 

制作 | Mondler


以近期体制内文件中所提到的「娘炮」为切入点,我们讨论了何为「娘炮」以及它与男同性恋群体千丝万缕的关系,也通过这枚镜子,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娘炮」的迷思。


「娘炮」是一种迷思


首先,我们从各自的实际经历出发,讨论了「娘炮」被使用的场景和对象,发现「娘炮」并非如官方文件白纸黑字那般清晰可见。


大家一致赞同「娘炮」是一种极具侮辱性的表达,而且也是厌女的体现,正是因为像女人,所以是鄙夷的、忌讳的。然而,实际上「娘炮」还有相对积极正面的表达语境,通常用于自我指称的场合,「娘炮」更像是「Queer」或是「n-word」用法的变化,是对这些歧视性表达的主动改造 —— 我是「娘炮」,我很自豪。


从「娘炮」的自我指称的现象出发,有同学提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娘炮」是不是和「男人婆」、「女汉子」相对应,但为什么后者的侮辱性意义就轻微不少呢?讨论中大家认为,「娘炮」与「女汉子」并不相对称,毕竟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并不对等。此外,可能在大家的认识中,女孩子的独立自强(女汉子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性别演变至平等的体现,不再是依附于男性。

图片


大家的生活之中「娘炮」很普遍。例如,校园里除了同学以外,甚至也有老师被如此称呼。他们的存在无法被忽视,不只是因为举止上不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错位感,更是因为由这种错位感形成的与男生疏远、女生亲密的微妙关系。认为「娘炮」缺乏担当,性格懦弱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想象,大家分享了自己人生中的「娘炮」们,大多都表达了对他们的赞许。其中既有为朋友挺身而出的勇气,也有人际关系中对人的尊重与舒适的感受。将阳刚之气与支配性、霸权性的有毒男子气质划等号的做法才是对阳刚一词的偷窃与误用。


除了「娘」以外,另一个相似的词语「母」也很常看到。大家讨论了是否存在区别和用法的细分。发现就使用对象而言是很交错的,「母」和「娘」都可以用于女生自称(即女性刻板印象),「母」也常用在男同志群体之中。而「娘」也可以用于评价男性。


此外,讨论中还提到了另外一类「娘炮」:作为反串性别的男性演员的「娘炮」。在短视频平台上,他们是男扮女装的反串演员,获得了很多点赞,但他们很多却是顺性别直男。他们也在这波抵制娘炮的运动中受到了打击。


关于这个话题,方可成老师新闻实验室的播客第十期邀请了研究这一群体的学者,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https://pca.st/4sx2bq3x)



「娘炮」来自金星,「胡须」来自火星?


为什么在排斥阴柔气质的同时,社会却并不流行蓄须?甚至,蓄须本身都会被认为带有同性爱象征的?如果真的那么推崇阳刚之气,怎么不上上下下全体男性都蓄起胡须?


首先,社会对「胡须」的审美本来就是流动的,我们提出了几种假说:


- 蓄须可能会给人一种不干净整洁的感觉:家里面妈妈会督促爸爸刮胡子,觉得这是一种赃乱和不卫生的样子,也许不留胡子这样子的审美由来已久。


-可能只是与地域文化有关,不与性向直接挂钩。像国外的男性反而是蓄须居多。这种地域文化或许也是近些年才形成的。毕竟改革开放以前物资匮乏、卫生条件差的时代,剃须可能也是比较奢侈的事情,所以蓄须到剃须的转变还和阶层联系起来了,面部干净的年轻男性也暗示了较好的家庭条件和经济基础


- 文化有关的东西,可能还是得追根溯源地去要答案。把时间回溯到近代,或许不蓄须在一百年前是现代化的象征?印象中从老照片中看,到了辛亥革命之后不蓄须的男性才越来越多了。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这种对比尤其明显。


- 某种程度上而言,不蓄须会不会与国内的“小鲜肉”审美,又或是年龄焦虑有关?


尽管如此,从视觉上而言,一个人想要表现自己的男子气概,胡须是最明显的特征,毕竟只有男性才会有胡须。但「男性性」(masculinity)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男性,更准确的说是白人中产阶级男性,是像 Grayson Perry 在《男性的衰落》一书中提到的「标准人」(Default Man)那样,社会以他们为默认的「人」,缺乏作为例外者、少数派的经验使得他们不会先验地有身份焦虑。


然而,另一个悲观的事实是没有任何男性能真正符合「标准人」,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这也能被男性从小就热衷于结成男性同盟所证实。处在男性同盟的安全感亦缓解了被开除出「标准男性」队伍的焦虑,但也助长了恐同和厌女行为,也包括对「娘炮」的歧视。Sedgwick 和上野千鹤子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也就是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区别于男性同性性欲望)。因此男性在作为社会「标准人」的特权经验和「去男性化」的焦虑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张力。


图片


因此,也不难看出当今社会为何蓄须成为一种「男同性恋」群体之中流行的符号。显然男同性恋有着更加巨大的“被开除出「标准人」队伍的焦虑”,而确立自己男性性不可撼动的手段,最直接有效的便是加强视觉元素,无论是蓄须、健身还是对「直男行为」的追捧也好,都展现了男子气概,在习惯剃须的社会,这种对比也更加明显了。


不仅如此,蓄须的审美亦和种族阶级密切联系,从有影像记录开始,男同性恋都是被白人中产所代表着的。这样的形象深入人心,时至今日也具有霸权性的地位。借由全球化和互联网,无论是美剧电影还是pornography,都得以飞速地在世界传播。而亚裔长期遭到性别化的处境,这种感受在东亚可能只会更加强烈。



总结


换位思考一直是一种有效的理解和消除偏见的途径,经历悬殊才更应该怀有求同存异的心和开启对话的诚意,在面对不能理解的事情时保持尊重与探知的欲望。毕竟无法理解这个答案是最容易说出口的,可这也是不愿深入的一种表达。


仿照上野千鹤子对女权的解释,或许我们可以将「娘炮」也纳入酷儿之中:酷儿是不符合父权社会中性别规范的人,而不只包括性取向、性别、性别自我认同;酷儿运动是从性别规范中解放所有人的运动。新自由主义通过鼓吹个人奋斗与优秀品质而将酷儿群体塑造成近乎完美的精英阶层,也顺应了父权制的遗毒,边缘化了酷儿之中像「铁T」、「娘炮」这些性别规范错位的存在。这不仅加剧了与工人群体的分裂,也模糊了其背后的结构性不平等,更让大多数本就是普通人的酷儿被拒之于公共话语之外。


我们现在谈「娘炮」也是一种进行中的换位思考,不一定能有结果或共识,但至少努力了。我们换位思考也并非为了求得终极的结果,而只是借助这个过程来反观自己而已。与其寻找一种的新的规范作为结果,不如时刻保持内省和开放的态度面对永恒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世界。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